二战后,随着电视的发明和普及,电影业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。为了生存和发展,电影业开始了一系列创新和探索,好莱坞大量拍摄宽银幕的史诗片,试图用大场面把观众从小电视前拉回来。在这股潮流中3D电影也没有被人遗忘,1952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《博瓦纳的魔鬼》大大提升了3D电影的娱乐效果。同时期的还有《黑暗中的人》和《蜡像馆》等,不过1955年随着《怪物复仇记》的下档,这个短暂的“3D黄金期”宣告结束。
70年代:复苏
70年代后环幕电影、球幕电影、IMAX巨幕电影纷纷诞生,而3D电影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,以前的3D电影需要两台放映机,稍差一点都会严重影响观看效果,但随着阿兰·西里芬特和克里斯·戈登发明的“Stereovision”专利技术出现,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。这种技术可以把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电影胶片上,放映镜头前加上一个周期转动的遮光板,但由于视觉延迟观众并不会察觉。
80年代:中兴与衰落
时间进入八十年代后,3D电影的题材开始变得丰富,故事片、纪录片、恐怖片、动作片纷纷以3D为卖点,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的西部片《枪手哈特》(Comin’atYa!),影片中的拔枪、射子弹、飞刀等扑面而来的镜头让很多观众惊出了一身冷汗。整个80年代早中期诞生了大量的3D电影,
《13号星期五》(1982)、《鬼哭神嚎》(1983)、《大白鲨3D》(1983)等,但即便如此,主流电影人对这种形式的电影依然报有排斥的态度。
21世纪:再度辉煌
尽管在90年代基本已经退出人们视野,但3D电影没有死去,而是像化蛹的毛虫,等待着破茧化蝶的那一刻。2005年美国Showest展会上,众多电影人和院线经理为数字电影摇旗呐喊,称其是继有声电影、彩色电影之后的第三次电影技术革命,同时他们乐观的预计数字化的3D电影将是未来电影业的主流。好莱坞的几大巨头詹姆斯·卡梅隆、斯皮尔伯格、杰弗瑞·卡森伯格都是数字3D电影的拥趸,卡梅隆更成为身体力行的先行者。